作為台灣第一個(可能也是唯一)專門報導外籍移工、新住民、新二代…等外籍族裔的網路媒體,《移人》從創立至今剛滿五歲,也在台灣社會裡累積了一小點名氣,前前後後吸引過二十多位想接觸我們的大專院校學生來報名當實習生。
我非常看重這些抱持熱情來的年輕學子,並堅持一定要跟每位同學面談,聽他們為何想接觸移工、新住民的動機,再深入了解人格特質與校系背景,才有可能正式納入《移人》實習生的行列。
而成為實習生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安排他們大量機會去向移工、新住民做接觸、訪問並撰寫報導。這也是他們來此實習的最大目標。
只不過,這些實習生在頭一兩次「實戰」接觸外籍移工時,遠比我想像的還不順利 ── 相較於中文普遍比較好、已經算是半個台灣人的新住民,工廠移工、漁業移工的中文能力大部份都不太行(看護移工好一些),再加上移工的四個來源國(越南、菲律賓、印尼、泰國)也不算是台灣人很熟悉的國家,而其從事的職業類別(工廠、工地、漁船、老人及病人照護)更不是時下年輕人的熱門求職選擇。
因此對於二十歲上下、世面見的不夠多的大學生來說,突然要他們去挑戰搭訕一個語言不太通的陌生族群,是從沒體驗過的經驗,這群可愛的實習生們有不少人事後向我坦承:在主動向移工攀談之前,他們內心都做了很大的掙扎。
我永遠記得《移人》創立後收的第一位實習生,是一名就讀清大的男生,他來台北跟我討論報導主題,聊到他曾在新竹車站附近發現幾間東南亞商店,我便建議他:「既然你在新竹唸書唸了三、四年,那你第一篇報導可就近在熟悉的地方取材,譬如選一間東南亞商店、進去試著跟老闆娘聊天、說你想在網站上寫她的故事,只要她願意跟你聊,你就成功一半了。」
這位同學採納了我的建議,也交出他在《移人》撰寫的第一篇報導,在修改稿件時我隨口問他的採訪是否順利?他也很誠實的說,好不容易在新竹車站附近選定一間印尼商店、正準備要踏進去時,他突然發現店裡坐了一群印尼移工邊吃飯、邊唱卡拉OK,還唱的超級大聲,移工們講著他聽不懂的語言彼此嘻笑怒罵,這股熱鬧的氛圍反而讓他裹足不前。
最後他杵在門口、做了半小時的心理建設,才勇敢踏進店內向老闆娘搭話,幸好那位印尼新住民老闆娘很熱情,中文也很好,也介紹店裡的移工與他認識,才順利完成首次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