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換個角度思考,大一可能是對大學最躍躍欲試的階段,這個時候讓我們更容易選到自己想修的課,是否更能有效提升大家的學習動機呢?當「讓大四準時畢業」跟「讓大一更有學習動機」有衝突時,從教育的觀點,學生的學習體驗不該放在更高的順位嗎?
課程|有多少課值得「坐在教室」
疫情在全球爆發後,不少人都在思考學校實體課程的價值。當一門課可以被線上完全取代的時候,要學生到教室的目的又是什麼?線下課程的價值到底在哪?我上完一個學期,學校似乎還是沒有找到答案。
對我來說,同儕不單只是互相協助學業上的困難,更在於互相探詢、質疑、激盪個體的價值,學習者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釐清自己的定位。
這也讓我開始思考,「如果學習的同儕是自己挑選的呢?」,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可能性,讓具備主動學習精神的人自己去挑選想相處的同儕,建立自己覺得舒適的學習環境,重新塑造學習場域的權力架構?
文章開頭,我寫道「大不了,回去乖乖做個學生就好」,這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心裏還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課外的嘗試只是附加價值。然而,如果真的要轉成多元嘗試、跳脫成績框架時,成就感的維繫就完全仰賴於自我學習的動機和他人給予的反饋,這將不再有及格、不及格的差別,取而代之的,是隨時的自我反思。
©2020-2021 ZASHARE, LLC. ZASHARE®, ZASHARE EDU®, and ZASHARE CC® are trademarks owned by ZASHARE, LLC. Any unauthorized
use of these names, or variations of these names, is a violation of state, feder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ark laws.